在国内“受冷遇”的木结构房屋,在国外却越来越受欢迎? - 文章专栏 - 模袋云
木材作为一种经典的建筑材料,古老而又现代。目前国内使用木材料造房子并不多见,可在国外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风格各异的木结构建筑,不由得让人想发问:为什么外国人这么喜欢木结构建筑?木结构建筑真的靠谱吗?
其实中国在木结构建筑上早有造诣,古代中国的宫殿房屋就是木结构建筑的巅峰之作。前文我们提到过国内的木结构建筑,放在中外都是备受瞩目的经典建筑。但是近些年来,国外的优秀木结构建筑也层出不穷。今天就给大家盘点几个世界各地经典的木结构建筑,一起来看看外国的木屋建成了什么样!
俄罗斯 - 圣彼得堡
屈指可数的世界级木结构建筑:MVRDV
该项目位于圣彼得堡历史悠久的奥赫塔角,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总部。这座碳中和建筑高28米,由119根木柱支撑,建筑即为景观,景观即为建筑;力求在所有设计中清晰地体现“绿色转变”的理念。
这是一座全部使用清洁能源的碳封存建筑,它把奥赫塔角与堤岸的自然生态系统连接起来,不仅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,还将复杂的体量布局与对景观的微妙处理结合在一起,提升了圣彼得堡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成熟度。
在温度极为严寒的俄罗斯,它仍发挥着其优秀的保温耐寒功能,许多之前对木结构建筑的保温性存疑的人们,这栋建筑是不是让你有了全新的认识?
德国 - 策勒
百看不厌的经典半木质建筑:桁架房屋
桁架建筑房屋可以说是最具德国本土风情的居民建筑了,古香古色间流淌着时光韵味,经过时间的洗涤,至今仍散发着原汁原味的德国范儿。
德国传统的民居木框架承重体系一目了然,结构与形式完全统一。很多德国老城区或多或少都有保留,木框架使用的木头质地很硬,用漆处理以后可以用几百年,所以在当地,很多房子的门檐写着15XX年,主框架能用五百年之久,且结构安全稳固,极少整修。不仅使用时间长,保养维护费用还可控,难怪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如此之青睐。
泰国 - 芭提雅
由纯红木和柚木建造的真理寺
这座全世界经典的木结构建筑始建于1981年,至今仍未完全建成。真理寺被认为是宗教建筑的高度艺术典范,现已拥有的建筑都是用纯柚木打造而成,没使用一颗钉子。它展现了人与天地宇宙间的关系,以及泰国的精湛木雕工艺。
其设计风格以亚洲传统艺术风格和泰国曼谷王朝的华美风格为主。来过真理寺的游客,都夸赞其像有满天神佛围绕在身边的感觉,很是神圣。
这座建造在海边的东南亚纯木结构寺庙,是不是颠覆了你对木房屋防潮功能的认知?巧夺天工的设计更是让人叹为观止。
挪威 - 布鲁蒙德尔
世界最高木结构建筑 MJSTRNET高塔
在世界上的不同角落,每天都会有新的高楼拔地而起,你能想象以木结构作为主体的房屋也能成为高楼大厦吗?这就带你领略伫立在挪威的世界第一木结构高楼——Mjstrnet高塔。
Mjstrnet位于挪威的布鲁蒙德尔,坐落于Brumunda河畔,可以俯瞰Mjsa湖。这栋85.4米的高塔有18层,包括公寓、酒店、游泳池、办公空间和餐厅。
这些建筑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交错层压木材(CLT)的新型木建筑材料。该材料的优点在于,其强度可等同于混凝土材料,同时,施工时间较常规混凝土所花费的要少。
其次,这种材料燃烧缓慢,能自熄,在火灾中不会释放致命的有毒烟雾。以Mjstrnet高塔为代表的木结构高楼,无疑为世界高层建筑提供了一种更环保、更别致的新生活选择!
看了以上几个经典建筑,相信大家对木结构也有了崭新的认知。回到原问题上来,欧美人为什么就偏爱木结构建筑呢?有几个简单的点。
一个是,原材料环保可再生。
木结构房屋,由于其原材料绿色环保,有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,长期居住在木结构房屋中,有效提高了居住舒适度和生活质量。
还有人问:这房子会不会风一吹就倒了?为什么不用混凝土?
外国人也很奇怪:那些用混凝土建造的房子,水管能像木头房子那样走在墙里面吗?
木结构墙体跟钢筋混凝土还有一个重要不同在于,它是中空的。这种中空的墙体有一个好处,就是维修起来很方便。
内墙是种称为“干墙”(drywall)的材料,本质上就是一种石膏板,很容易切割和安装。管道漏水了,你只需要把石膏板切开,把管道修理好,再把墙补上。相比之下,混凝土墙体里的管道发生泄漏,维修起来可就麻烦了。
近些年来,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,大家越来越觉得厨房和起居室之间的开放空间越大越好。于是,就像《南方公园》里表现的那样,你拿到一栋旧房子,只要无脑地把阻挡厨房视线的墙全拆了,这房子就能升值一波。如果用“干墙”做内墙,想拆还不是很容易的事!
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活方式与氛围空间的观念变化,轻盈坚实且可再生的木质材料逐渐成为建筑设计师们的新宠,越来越多人开始打破对木结构建筑的固有印象,建立了全新认知,并广泛应用于日常。
身在他乡的游子,在家乡构筑一处木屋,不仅能为父母家人营造一个更加舒适健康的起居环境,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,更能彰显自己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以及根系文化的传承与发扬。
这似乎是对前工业时代的一次致敬,是城市向大自然的一场温暖回归,更是对庞大都市群体的一次人文关怀。